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年招生简章
1.招生规模
2021年秋季拟招收高一新生850名。浙师大师范生基地班40人;普通班(含特长生)610人,其中金华市区招生430人;中新班100人,其中金华市区招生70人。另面向青海省招收青海生100名。
2.普高班(含中新班)招生
招收普高班16个。其中丽正班2个,每班35人,集中最优秀学生,配备最优师资,培育卓越人才;实验班4个,每班45人,师资与丽正班共享。
3.浙师大师范生基地班招生
2021级师范生基地班面向金华大市招收1个班,40人。报名时间为2021年5月18日18:00~5月23日22:00,实行网上报名。缴费时间5月24日8:00~5月25日17:00,打印准考证时间5月27日22:00~5月29日,考试时间为5月30日,采用笔试方式,择优录取。考试科目为数学、语文、英语、综合(含科学和社会)。
欢迎品学兼优,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具有创新潜力,将来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金华大市学籍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考。
4.特长生招生
招收体育、艺术、科技等有特殊潜质及高水平成绩的应届优秀初中毕业生22名。体育类包括田径、男女篮球、游泳和网球,艺术类包括音乐(含舞蹈)和美术,科技类包括科技创新、电脑制作、青少年信息学竞赛等。
5.学费标准
普高班与师范生基地班1300元/学期,中新班另交培养费(以金华市物价局批复为准)。
6.奖(助)学政策
为奖励学业优秀的同学,学校设有胡振祥奖助学金、今飞奖学金、翰青奖学金和浙师大附中奖教奖学基金。同时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各类国家级、省级助学金。
具体校址:金华市婺城区丹光西路518号
联系电话:0579-82291000
0579-82282403
浙师大附中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又名“金华二中”,创建于1953年。学校直属浙江省教育厅,隶属浙江师范大学,为省一级重点中学,首批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首批省现代化学校。
校园地处金华北山之麓,古婺龙脉,遥承宋朝“婺学”之鼎盛文风,拥有宋代东莱公吕祖谦“丽泽书院”之深厚传统。秉持“博学慎思,求真崇德”校训和“一切为了学生”理念,以“高品质、有活力的附中人”为培养目标,践行“以生为本,唤醒激活,适性发展”的教育理念。近70年辛勤耕耘,学校持续向北大、浙大、中科大、国科大、上交大等名优高校输出优秀学子,培养了一大批才德出众的社会有用之才。
学校先后获得了浙江省最美校园,省“三育人”工作先进集体,省示范性教师发展学校,金华市文明示范校等80余项集体荣誉称号。
2012年始,学校作为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基地,实施“二三四分层走班”和“三园一导”育人体系。“普通高中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改革”获浙江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课程改革实践作为“浙江经验”代表,在《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光明日报》作系列推介。
校园占地369亩,与浙江师范大学一路之邻,人文气息浓厚,校风正气;校园环境优美,鸟语花香,楼宇与景观小品相映成趣,富有灵气;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和休闲区错落有致,雅致大气,诠释着“人文附中,温暖校园”的内涵,是莘莘学子理想的求学之地。
顺应个性化育人与现代化学校建设要求,学校致力于打造“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建成了五类新型育人空间——科学工场、创客空间、智慧教室、丽泽书堂、学科教室,为师生提供可交互的智慧教育环境,助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顺应社会需求与高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立足学校实际,充分依托浙师大的师资硬件优势,在倡导“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同时,学校致力于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社会化成长”。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16人。专业水平一流:正高级教师6人,特级教师7人,高级教师113人;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占比近50%。教师教学业绩突出:省市教坛新秀20多人,11位教师获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32位教师获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大市和市直教坛新秀、优质课比赛获奖人数占所有任课老师比例50%以上。
学校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时代育人目标,坚持“五育并举”,致力于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思维提升、人生规划奠基。
“第十五届全国宋庆龄基金会创新大赛”人工智能类比赛,附中学生获得全国银奖;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萌芽板块),附中学生作品是浙江省唯一进入全国二十强的作品;连续两届斩获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一等奖。软银杯机器人大赛金牌、九宫智造挑战赛全国亚军、跻身世界机器人总决赛……处处都有附中学子的身影。
2021年始,“浙师大直升班”转型升级为“浙师大师范生基地班”。作为浙江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顺应教育新形势新要求,开阔师范人才培养的视野,为保障更多具有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提供了源头活水。“浙师大师范生基地班”将充分依托师大资源优势,高中阶段按照“铸师魂、炼师能”的特定目标,转变育人机制,建构特色课程,稳步推进探索“3+4”高中、大学一体化培养,并针对部分优秀学生尝试“4+2”本硕衔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