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景炎学校由景炎实验中学发展而来。1999年为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景炎实验中学诞生了。从建校第一天开始,景炎人即以打造株洲民办教育第一品牌为己任,积极借鉴重点中学株洲二中在办学思想、管理制度、治校方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学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三本”(以人为本、以关爱为本、以社会效益为本)为立足点,将学生的学习置于整个成才过程乃至整个人生过程的大背景下去思考。2007年,景炎与株洲二中分离,校园搬迁至新华西路,以崭新的面貌塑造了新的辉煌。2010年,株洲景炎学校与芦淞区政府签订新校建设协议书,学校正式落户芦淞区。新校址位于S211线天枫路北侧的芦淞实验学校规划用地,按照公益事业用地性质划分。学校董事长潘长海全额投资1.5亿元用于建设新校。学校设置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学生人数4896人,教学班级102个。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办教育,师资是关键。景炎学校校在师资力量雄厚的株洲市第二中学择优选聘、同时面向全省招聘部分优秀教师,现已组成一支以市级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教育理念新、教学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150名教职工中,具有本科学历、中级以上职称者占90%;市级学科带头人有7人,市级骨干教师有8人,市教育局教师培训讲师团成员12人;县(区)级学科带头人有2人;12人获省教学比武一等奖,3人获省教学比武二等奖。英语听力、口语训练由专职外籍教师驻校承担。学校教研教改不断涌现出新经验、新成果,先后有11人次获省级调教课、优质课教学竞赛一等奖,在国家级刊物上公开发表45篇论文,还有486篇论文在省市评比中获奖。学校正在开展以《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项目——四个学会与教师素质》、教育部《中学生科学素质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和中国教育学会十五重点项目《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为主的课题研究。2009年,景炎被授予“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生本教育”实验学校称号。
素质教育,景炎人追求的教育理想。景炎学校摒弃了庸俗的教育观和功利性教育行为,提出了构建团结、奉献的景炎文化精神,高效、规范的景炎管理模式,科学、主动的景炎创新体制,多元、兼容的景炎课程体系的教育理念。他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三本”(以人为本、以关爱为本、以社会效益为本)为立足点,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其整个成才过程乃至整个人生过程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实践中,把这一富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弘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传统,倡导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治学主张,以“两高”(品德高尚,品质高贵)、“两富有”(富有创造力,富有竞争力)作为衡量学生成人和成才的标准,并在新课改的浪潮中适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五大教育工程”,“青蓝工程”注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星光工程”注重学生的多元发展;“铸魂工程”注重师生的品德修养;“健心工程”注重师生的身心成长;“三园工程”让绿色校园、信息校园、艺术校园相互融合,处处育人,时时育人。
办好学校,关键在人。景炎学校始终把建设一支优秀的并具有潜质的教师队伍放在工作的首位。在全市率先实施全员聘任制,通过对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教育业绩等方面严加考核,面向全省招聘优秀教师,组建了一支以省市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并且全面推行“青蓝工程”“铸魂工程”,关注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以批判性思维审视传统教学方法,以建设性思维推进新的教学改革,在角色上实现了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这一历史性大转变;通过实施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倡导新的教学方式、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法,在职能上实现了由局限于帮助学生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知识经验到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大转变,逐步成长为适应新时期要求、胜任新课改重担的优秀教师集体。2004年11月“株洲市新课程教学与管理研讨会”在景炎学校胜利召开,就是对景炎学校学现代教育理念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