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年份:1939年
占地面积:95.10亩
建筑面积:-平米
在校生数:-人
教职工数:243人
巍巍大别山南麓,滔滔扬子江北岸,是安徽西南重镇安庆西南门户宿松县。宿松位于皖鄂赣三省交界,是松兹侯国故地,著名文学家朱书故里。这里自古文风昌盛,尤有兴办教育的热情。沿105国道进入宿松县城,最引人注目的是国道左侧的铁红色建筑群,这里是被称为皖西南教育界一颗明星的安徽省宿松中学。
薪火相传八十载,宿松中学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学校始建于1939年,初名宿松县立初级中学;历经沧桑变幻,1958年成为完全中学,正式定名为安徽省宿松中学;1978年被定为县级重点中学;2001年被批准为市级示范高中;2009年被批准为省级示范高中。
宿松中学校址也历经多次变迁,县城北门清末科举考场的考棚、附近的关帝庙、估亩山、县城东门儒学(文庙)、东门山贺氏宗祠、祝古桥姚氏宗祠、县城考棚等地都留下过学校的身影。2002年县六大班子决策将宿松中学迁入新址。新校位于钱家山西侧,占地224亩,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规划,安徽省建筑设计院设计,规划建筑面积63400平方米,总投资8800万元。新校2003年9月奠基,2005年2月投入使用。新校有教学楼三幢共65个标准教室,学生公寓四幢,可容纳3600人住宿,学生食堂可供3000人同时就餐,科技楼9600平方米,内设物理实验室6个,化学实验室6个,生物实验室4个,微机室4个,语音室2个,多媒体室2个,还有多功能体艺中心。办公楼满足了全校教职工的办公需要,学校给每个班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白板,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校园宽带网、广播网已经建成开通。经过十四年的建设,新校呈现出环境生态化、景观园林化、校园信息化的亮丽风光。
学校现有教职工243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04人,中级教师228人。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拼搏进取,大多是全县乃至全市各学科教学精英,在学科内做出了突出成绩,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教坛新星人,市县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多人。在建设教师队伍过程中,学校特别重视师德建设,把廉洁从教、爱岗敬业作为师德建设的核心来抓,要求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校、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深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学校注重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计算机培训作为必修内容并纳入年度考核,推荐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推荐教师参加上级学科评比,让全体教师轮流外出到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学校在实施“名师工程”过程中,培养出徐经玲、石木生、陶红佩、孙伟萍等特级教师,陶红佩、高冬华、祝华明、张建军等国家级、省级模范教师和先进工作者,涌现出贺行矩、董建国等一批省级教坛新星,更有大量的后起之秀在教育教学一线崭露头角。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一对一的“师带徒”工程,选聘执教经验丰富的名师作为年轻教师的导师,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弘扬了不断进取的奉献精神。
宿松中学自1994年在全县率先实行四制改革以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校长负责制,以工作作风建设为核心,坚持民主办学,逐步摸索出了一条高效率的管理路子。
学校把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目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着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座谈会、专题报告会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在生活上,引导学生讲究饮食卫生和用眼卫生,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此,学校编印了《宿松中学学生手册》《宿松中学学生安全教育手册》,使学生不仅学会读书,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近八十年来,宿松中学为高等学校输送了两万多名优秀毕业生。宿中学子遍布海内外,许多人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中共中央委员、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青年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亚栋,中国首席变性大师、著名整形外科专家陈焕然就是突出代表。学校多次受到市县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连续十年获得教育教学评估奖,先后被评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文明单位标兵、民主管理先进集体、校务公开先进集体、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优秀安全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曾经八十风和雨,更待百年好文章。宿松中学紧握时代脉搏,在曲折中前行,在开拓中发展,在进取中创新,取得了累累硕果。而今,学校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改革创新,强化学校管理,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为把学校办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示范高中而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