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安县第三中学前身为“梅岭中学”,是江安县63年前和经所私立中学,系江安县梅花镇开明绅士陈敦武、镇长杨骥伯于1944年春动议并邀请31位有识之士共商商筹备,经两年时间兴建,于1946年春,招收3班学生正式开学。1946年6月,四川省教育厅批示,将私立梅岭中学改制为公立学校,改名为“江安县立梅花镇中学”。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为了完善教育体制,于1952年春,将学校改名为“江安县第三初级中学校”(简称“江三中”),又于1956年春将学校改名为“江安县第三初级中学校”,并于1971年秋开始办普通高中。自1953年起,学校步入了30年“黄金时期”,“江三中”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口皆碑,“江三中”远近闻名。
改革开放后,国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中等教育结构,1983年秋将学校更名为“江安县红桥农业技术中学校”,开办种、养殖专业两个班,又于1985年秋,四川省教育厅批示,将学校改名为“四川江安县第二职业中学校”,办初中和职业高中,停止招收普通高中。1993年秋,学校职高专业开设至9个,共9个班近300名学生。1994年起,受国际国内大气候及其他主客观因素影响,职教一路下滑萎缩。2000年秋宜宾市教委批准,学校恢复招收普通高中。至此,学校融初中、高中、职高为一体,成为一所综合型中学。2001年秋,江安县府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学校深化了内部改革,焕发了生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秋,江安县委县府整合了红桥基础教育资源,撤销了红桥镇中学并入江安二职中,学校步入良性发展正轨,呈现出迅速发展趋势。5年来,校园面貌焕然一新,10多个教学班发展到30多个教学班,学生人数从600多发展到2000多,教学质量迅速提高。2007年经省教育厅批准,学校校名正式更名为“江安县第三中学校”
学校占地117亩,建筑面积38819平方米,现有46个教学班(其中高中班42个),在校高中学生2842人,在职教职工183人,专任教师160人,其中有特级教师2人,高级教师37人,中级教师67人,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63.8%。为了适应新千年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学校顺应现代教育事业发展要求,以电化教育为突破口,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装备和应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培养学生使用现代技术工具的能力。 至2003年,该校建成了教学楼两幢,共49间教室;学生公寓4幢,有1600个床位;科技楼(兼办公楼)一幢;图书楼一幢;教师宿舍六幢;可供2000人就餐的食堂一个;可供3000人集会的礼堂一个;标准的400米跑道的运动场一个;网球场一个;排球场两个;篮球场5个;校园电视台一个;完整的闭路电视系统一套;宽带校园局域网一套;校园背景音响一套;标准剧场灯光音响一套、配齐了实验教学所需的设备设施,极大地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求,为我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2000年以来,学校在改善办学条件和基础建设硬件设施方面发展较快,学校经费单列,并纳入财政预算。
为了促进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我校把握好了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机遇,以电化教育为突破口,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装备和应用。 该校有有线广播系统一套,有线闭路电视系统一套,摄像机2台,电视制作室1间,演播室1间,语言实验室两间,多媒体电教室4间,所有教室采光、照明、吸音效果全部符合规范要求,每个班均配有电视机一台和有线广播,每位外语老师配有录音机一台。 该校现有计算机网络教室3间,学生有盘工作站136台,服务器3台,教师计算机40台(含管理机),所有计算机均可通过服务器接入,每台计算机都装有四川省电教馆推荐的《科利华教师备课系统》,几何画板等教师备课和教学科研所需要的所有软件。通过服务器可直接与外界相连,从而实现Internet资源的最大共享。 该校现有电子音像阅览室2间,面积共62.4平方米,计算机共20台。 该校现有多媒体教室4间,面积406平方米,均配有液晶投影仪、电脑、录音机、影碟机、录像机、视频展示仪、音箱、空调、综合控制台。共设有480多个座位。 该校现有校园局域网一套。我校选用的教育教学软件全都是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审定推荐的软件。 该校有一年高考获得佳绩,本科上线300多人,其中重本上线15人,居同类学校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