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第一中学,简称“永康一中”,位于浙江省永康市,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也是浙江省一级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学校。
创办初期
1912年9月,永康一中的前身永康中学在城内西街以清代道光庚子年间(1840年)建成的试院旧址改建成永康县立中学校(俗称永康县中学堂),是浙江省早创办的十二所县立中学校之一,首任校长是胡侯锡(字子康),当时是旧制学校,学制四年,只收男生,学生毕业后可考大学。
学制改革与校名变更
1923年学制改革,由四年旧制改为初、高中“三、三分段”的新制,因只有初中而改名为永康县立初级中学,有班级12个,学生280人,教职员工22人。
1932年9月,永康县立女子师范并入,为永中附设师范科。
抗战时期校址变迁
1939年正月,永康城内首次遭日机轰炸,暑假迁至李店。1942年,因日寇盘踞八字墙,李店与之较近,9月又迁至厚吴。
1946年春,抗战胜利半年之际搬回县城西街原址。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1949年5月永康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1950年2月统一整编,在校务委员会下设立七个教研组。1954年建成双层混合结构的楼房八个教室。
1956年8月,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改名为浙江省永康中学。
1958年,永康第一中学(原培建中学)和三合乡、李店乡、花街乡的初中班并入永康中学,9月学校附设永康农业大学一个班。
1959年2月,武义并入永康县,永康中学改名为浙江省永康县第一中学。
1975年8月,经县委县府批准分为浙江省永康县第一中学(以飞凤山东岳宫的原永中分部为校址)和浙江省永康县第二中学(以原永中本部为校址)。
1981年,永康一中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学。
1992年10月,永康撤县设市,学校改称为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中学。
1995年,永康市委市府作出迁校决定,在白云山下、南溪江畔的高镇村溪滩地重建学校。1997年10月,永康市第一中学整体搬迁至新址。
励志
就是勉励意志,激励斗志。励志是激活一个人的生命能量,唤醒一个民族的创造热情。激励师生的生命力、学习力与创造力,从内心深处展开,用心灵进行体验,从而获得自信、拼搏、创造与成功的动力。
勤奋
就是积极努力,坚持不懈。勤奋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走向成功的途径。要求不怕艰苦,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勤奋思考,勤奋探究,勤奋实践。
求实
就是讲求实际,实事求是。求实既是一种治学精神,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进取
就是努力向前,勇攀高峰。包含积极上进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进步,立志有所作为;团结协作的精神,顾全大局,诚心待人,理解包容,形成团队合力;与时俱进的意识,永不满足,改革创新,不断超越自己;科学严谨的方法,追求高效率。
规模
截止到2015年9月,学校占地136917平方米,建筑面积54698平方米;共有教学班43个,学生1890人,专任教师170人。
设施
校园内建有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科技楼、艺术楼、桃李苑、行政办公楼、学生公寓、餐厅、4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等高标准教育教学设施。校园布局合理,芳草铺地,绿树掩映,环境幽雅,宁静怡人。
现有专任教师196人,其中高级教师73人,国家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奥林匹克一级教练6人,特级教师3人,省优秀教师、省市地级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29人。
人才培养
自1912年办学以来,向高等院校输送了数万名新生,其中有许多学生走进了北大、清华、中科大等著名学府,涌现出像中科院士颜德岳、龙芯之父胡伟武、国家核能研究领军人物夏海鸿、新晋春晚总导演吕逸涛及一大批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为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校荣誉
学校相继荣获了省级文明单位,省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首批绿色学校等诸多荣誉,并与美国缅因州奥罗诺中学结对为姐妹学校。
教学成绩
近年来,永康一中教育教学质量节节攀高,2016年以来,每年都有学生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2018年有两人考入北大,一人考入国科大,40多人考入浙大等顶尖高校。截止2019年,在当年各类综合评价招生初审中,三人通过北大三一初审,其中吴泽炫同学获得A+评级,一人通过清华三一初审,一人通过清华美院专业考试,一人通过国科大绿色通道初审,一人被上海交通大学预录取,二人通过海军飞行员招生初审,70多人通过浙大等高水平高校的三一初审。